首家专门为考生提供招生考生信息服务的门户网

距离高考时间:
0000
主页_名师指导_

名人汇:专访嘉兴一中校长孙国虎

时间:2018-02-23 10:50作者:报考信息网点击量:
 历史悠久人才辈出的嘉兴一中

  嘉兴一中前身为嘉兴府学堂,创办于1902年,辛亥革命后改称浙江省立第二中学,抗战时期再更名为浙江省立嘉兴中学,1954年起定名为嘉兴市第一中学。孙校长介绍,嘉兴一中已有115年历史,培养学生五万余人,校友遍布全国各地、世界各洲,很多人在各自领域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嘉兴一中走出过中国科学院院士汪胡桢、张钟俊、丁舜年、陶诗言、屠守锷,中国工程院院士屠善澄、吴祖垲、吴澄、沈世钊、潘君骅……,也走出过原国务院副总理黄菊、原国家安全部部长凌云、原国家教委副主任何东昌、原国家经贸部副部长沈觉人。

  嘉兴一中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也培养了大量的文学、艺术方面的人才,像茅盾、郁达夫、金庸,包括著名主持人董卿,都是嘉兴一中的毕业生。1962年,嘉兴一中建校60周年,校友茅盾为嘉兴一中题词“为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人才”。

  传承历史 坚持“成德达才”校训

  孙国虎校长介绍了嘉兴一中的的革命历史传统,在1902年建校初期,嘉兴一中就成为了嘉兴市和浙江省的一个革命党的活动中心,嘉兴一中从开始就是一个有革命传统的学校,在抗日战争时期,学校为国家为民族培养了大量英才,当时强调把学生的品德教育放在第一位,1937年张英通校长办学时期就主张“德育为本,全面发展”。1953年,陈斌校长提出“全面发展不是平静发展,要注重培养英才”,孙国虎校长说“首先讲的是全面发展,第二个就是不是平静发展,就是提倡差异发展,有个性的发展。第三个就是要注重培养英才,所以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创新人才的培养,成为我们进入新时期以后学校办学的一个主要的传承下来的方面。”

  新时期,嘉兴一中传承历史,以“成德达才”为校训,把“成德达才”分成了三个层次,结合多样化发展,把“成德”分为明德、养德、厚德,把“达才”分成人才、专才、英才。

  首先是成德。明德出自《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嘉兴一中把明德作为教育的第一个层次,是道德的认知。第二个养德,出于诸葛亮《诫子书》: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把养德作为道德实践。第三个层次是厚德,即厚德载物。


  人才就是面向全体学生,希望嘉兴一中的学生人人都能成才。第二个专才,因为学生的兴趣取向、发展方向都不一样,嘉兴一中希望学生不要被打造成同一个模型,而是应该成为学有专长,成为不一样的人才。嘉兴一中培养的人才有科技精英,有优秀公仆,有文学大家,提倡的是要成为不一样的人才。第三个英才,嘉兴一中是嘉兴的龙头学校,集中了最优秀的学生,在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方面,也积极做了探索,为嘉兴为浙江乃至全国优秀人才的培养摸索一套办法。所以在新的背景下面,嘉兴一中继续传承了成德达才,并创新分成明德、养德、厚德以及人才、专才、英才,为下一步进行课程改革和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奠定基础。
       
开发校本教材和课程 创立实验室

  孙国虎校长表示,在新的时期,把成德达才分为明德、养德、厚德,包括人才、专才、英才,实际上是学校的课程建设结合起来的。

  把培养学生的德作为培养目标,并用相应的课程来支撑培养目标。学校在德育上,开发了一套比较完整的符合嘉兴一中的优秀传承的德育课程和校本教材,有明德课程系列、养德课程系列、厚德课程系列。以明德课程系列为例,围绕中国的传统文化和中国共产党的党史,学校开发了一系列的校本教材,让学生在道德认知上面有所提高,做一个有理想,有道德的人。这也是新课程实验中德育课程的一部分。

  人才是基础,学校主要通过国家课程的校本化,结合嘉兴一中学生的特点,做好校本教材的开发,使教材更适合学生的特点,能够做到人人成才。从专才的角度,主要是开发供学生选择的课程,例如学校开发了大学预备课程。这个大学预备课程,和大学先修课程是不一样的。大学先修课程是大学的,大学预备课程是高中的课程,是学校根据学生的发展方向开设的课程。例如浙江高考提出来的七选三,七门里面选三门,但是孩子以后的发展方向不可能是三个方向,只能聚焦一个方向,学校希望学生在七选三确定以后,再确定一门科目作为以后的发展方向,这就是大学预备课程,由学校组织开发,供学生在感兴趣的以后可能会作为大学专业的方面做一些探索,为学生进入大学做准备。

  在专才和英才课程方面,学校建设了一批高端的产品实验室。让学生可以在高中的时候,有条件做一些大学的实验,例如物理的创新实验室,里面有16组实验,一些和大学衔接的初步实验都可以做。另外,学校还和嘉兴的一些科研机构、高校进行合作,联合培养优秀学生。结合人才、专才、英才,学校在课程体系重构、课程的建设以及创新实验室建设方面进行跟进,为学生的发展奠定基础。
构建三层次四个领域课程框架

  孙校长介绍,浙江从2012年开始提出了全面深化课程改革,全面深化课程改革实际上力度非常大,浙江提出了15个字的方针,其中最主要的六个字是调结构、减总量,把很多原来必修的内容减了下来。改革以后,一些新的资源要求改评价,创条件,新的资源都是为课改服务。从学校的角度讲,课改实际上降低了学校的办学的核心。从校长角度就是要考虑两个问题,一是这所学校要培养什么样的学生,二是怎么培养,我们一直沿用成德达才,我们的培养目标仍然是成德达才。

  学校把目标转化为课程,为了做好课程,把培养目标进行分解,把德分为明德、养德、厚德,把才分为人才、专才、英才,构建了三层次四个领域的课程框架,三个层次主要是基础、拓展、研究。基础类是面向全体学生的,保证学生人人成才。拓展类课程是面向大部分学生,使学生成为不一样的人才。研究类课程是面向部分学生、少部分学生,主要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这样,把必修、选修整合起来,组成了三层次四领域的课程框架,来对应学校的培养目标。

  对于课程框架的落实,孙校长介绍,首先学校制定了课程改革方案,课程改革方案包括指导思想、培养目标、课程设计理念等,第二学校制定了学科建设方案。把学校的课程化解到每一个学科,也就是说把培养任务落实到具体的学科去做,例如某个学科怎么样落实好,让学生人人成才,让学生成为不一样的人才,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怎么样对高端的学生进行培养,培养学生成为拔尖创新人才。学校所有的学科都制定了学科建设方案,包括学科的发展方向、特色评估、队伍建设、资源建设、教育方法、改革、课程重整,每个学科都从这几个方面进行改革。第三就是进行课堂教学方式改革。实际上是教学方式的改变,以教师引领学生的学习方式的改革。学校的校风是从严求实,学校提出了求实课堂,如何落实这些点,并落实好,如何从课堂教育方法的变革,资源的变革,学科教师的建设等方面去落实好。所以真正使课程改革能够有点到面,做好顶层设计,能够全面开放,能够达到目标。
构建三层次四个领域课程框架

  孙校长介绍,浙江从2012年开始提出了全面深化课程改革,全面深化课程改革实际上力度非常大,浙江提出了15个字的方针,其中最主要的六个字是调结构、减总量,把很多原来必修的内容减了下来。改革以后,一些新的资源要求改评价,创条件,新的资源都是为课改服务。从学校的角度讲,课改实际上降低了学校的办学的核心。从校长角度就是要考虑两个问题,一是这所学校要培养什么样的学生,二是怎么培养,我们一直沿用成德达才,我们的培养目标仍然是成德达才。

  学校把目标转化为课程,为了做好课程,把培养目标进行分解,把德分为明德、养德、厚德,把才分为人才、专才、英才,构建了三层次四个领域的课程框架,三个层次主要是基础、拓展、研究。基础类是面向全体学生的,保证学生人人成才。拓展类课程是面向大部分学生,使学生成为不一样的人才。研究类课程是面向部分学生、少部分学生,主要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这样,把必修、选修整合起来,组成了三层次四领域的课程框架,来对应学校的培养目标。

  对于课程框架的落实,孙校长介绍,首先学校制定了课程改革方案,课程改革方案包括指导思想、培养目标、课程设计理念等,第二学校制定了学科建设方案。把学校的课程化解到每一个学科,也就是说把培养任务落实到具体的学科去做,例如某个学科怎么样落实好,让学生人人成才,让学生成为不一样的人才,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怎么样对高端的学生进行培养,培养学生成为拔尖创新人才。学校所有的学科都制定了学科建设方案,包括学科的发展方向、特色评估、队伍建设、资源建设、教育方法、改革、课程重整,每个学科都从这几个方面进行改革。第三就是进行课堂教学方式改革。实际上是教学方式的改变,以教师引领学生的学习方式的改革。学校的校风是从严求实,学校提出了求实课堂,如何落实这些点,并落实好,如何从课堂教育方法的变革,资源的变革,学科教师的建设等方面去落实好。所以真正使课程改革能够有点到面,做好顶层设计,能够全面开放,能够达到目标。
新高考改革下 统筹好三年教学安排是成功的关键

  新高考改革下,统筹三年教学安排是课程改革和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成功的关键。

  孙校长谈到,校长首先要有改革的意识,要主动改革。第二个要有教育的情怀,要从真正关心学生成长的角度,从学生成长的规律、学习的规律,从教学的规律,去科学安排好三年的教学,引导学生考试,不要盲目地赶进度,增加学生的负担。更重要的是要有规则意识,即不能违反教育规律,不能做违反规则的事情。

  孙校长表示,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第二个重点是要推进走班制度,统筹好走班工作。浙江的模式是七选三,即学生七门课里面选三门,严格地讲有35种组合,学生的选择各不一样,学校不能剥夺学生选择的权利,要放开了让学生去选,学生选择各不一样以后,学校教学组织形式也要有变革。孙校长说,嘉兴一中作为浙江省走班的一个试点学校,校长要真正把握学生选择的核心,对每一个学生来说,选择就是两种组合,就是学考和选考,学校的组合就是按照学考和选考来组,不考虑学生有几种组合。

  走班使老师的责任、角色发生变化,学校管理也要转型。嘉兴一中针对学生考勤、交作业等管理方面制定了相应的制度和细则,同时数字校园也为走班形式提供了技术保障。孙校长介绍,最常规的就是学生的考勤,学校采用叫电子班牌,学生进教室刷卡,如果学生今天没有来,上课后五分钟,会有一条短信给班主任。第二是课堂教学管理,老师每周都要对学生一周课堂的表现、作业的完成等相关情况做出综合评价,也都是电子化的,学生可以查阅老师对自己课堂的表现和作业的评价。第三是成绩分析系统,把学生的每次考试成绩录入系统,生成趋势图,学生可以看到自己在选这门课的学生中排在什么位置,再细一点将来可以查到题目错在什么地方,这样对学生的改进、提高会有很大的帮助,逐步把大数据应用到课程改革中。
多元化评价,搭建平台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新的招考制度下,重视对学生的多元化评价。孙校长说,成绩仅仅是学生的一个方面,综合素质评价是思想道德、学业水平、体育、艺术、科技创新五个方面,这五个方面比较全面的概括了一个全面发展学生的特征。综合素质评价纠正了学校原来比较偏的观念,原来只重视分数,不重视人的发展。嘉兴一中全力推进综合素质评价,首先是解决观念认识方面的问题,光关注学习成绩是不行的,只有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学生的成绩自然而然会上去。

  嘉兴一中在落实综合素质评价时,重点就是抓载体、平台建设。学校的培养目标本来就是成德达才,把德放在第一位。学校除了开发相关课程以外,重点组建了义工社,规定嘉兴一中的学生在高中阶段要做义工,每个学生高中毕业时必须有48个义工时间。虽然义工和德不能完全挂钩,但是当学生走向社会为他人服务的时候,做志愿者的时候,他的道德水平也会有所提升。在学生体质方面,学校组织体育节、体能测试,让全体学生去参与,嘉兴一中的运动会不是竞技性的,而是群众性的运动会,让每个学生都去参加,提升学生的体质。

  在创新素养方面,学校开设相关的讲座和课程供学生选择,鼓励学生参加创新社团,做相关的探索研究,修相应的学分,设计出创意作品。通过综合素质评价这三年,嘉兴一中的学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综合素养得到提高,学生进入大学以后,高校的招办主任对浙江,尤其对嘉兴一中的学生评价是非常高的,学生发展后劲足。

  孙校长说,课程改革并没有影响学生的高考成绩,学生的其他的素质上去了,学业水平质量也会上的。嘉兴一中的综合素质评价助推了学生学业水平的提高,也使学校的评价观念发生了变化,从原来的关注分数越来越走向了关注人的发展,从育分走向了育人,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打下了基础。
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和学的最好的科目

  新高考改革下,高一的学生面临选课,孙校长劝慰学生和家长不要焦虑,坚定改革的信心。“从我们学校实际上高考制度改革三年推进下来,我觉得这个理念很先进,方向很正确,学校这三年比较平稳。所以我觉得要坚定改革的信心,家长也不要焦虑。”

  孙校长认为,新高考改革使教育发生了变化,从原来的补短走向了扬长。新高考制度改革,从原来的文综、理综,实际上套餐式,现在进入了七选三,变成了自助餐,实际上学生的选择性得到了很大的体现,从管理的角度上看,原来学校在抓文综、理综的时候,总是盯住学生薄弱的科目。现在在选择的时候,总是希望学生发现自己的强项、优势科目,从原来的补短走向了扬长。原来学生若文综有一门课薄弱,肯定整个文综水平就低了,现在扔掉一门,其他选一门理科类也没关系。

  针对选课,孙校长建议学生选最感兴趣的科目,选学的最好的科目。感兴趣肯定能学好,若有科目虽然还不是特别感兴趣,但是这门课确实基础学的比较好,也可以选,这会是以后的方向。选择是学生自己的事情,学生会知道什么最感兴趣,什么是优势,家长和老师可以多给学生一些建议,做一些数据方面的分析,从技术的角度做一些专业测试都可以,但是选择还是应由学生来做。只有学生自己选的,才能真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学生自己做的选择,对自己负责,有了责任感会花时间慢慢学好的。

  高中阶段课改以后,嘉兴一中特别注重学生的生涯规划教育,也就是教会学生怎么样选择,这两年高中新兴了一门课叫生涯汇报课,就是让学生知道我现在在哪里,以后想到哪里去,通过生涯规划指导,让学生把课选好,跟大学学的专业挂钩。“进而与从事的工作挂钩,这样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我想这个也是我们教育人生的目的吧。”孙校长说。